本报讯(通讯员张立威)十户村里人家,九户种植黄韭!这是深州市西安庄村的真实写照。日前,村民们刚忙完秋收秋种,马不停蹄又投入到自家“壕子”里翻新整理。
深州黄韭以色黄娇嫩味美而闻名于世。深州黄韭,又名韭黄,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,至今亦有500多年的历史。种植深州黄韭的地窖被老人们称作“壕子”,现如今一个个“壕子窝”是村民致富的“幸福窝”,每年黄韭种植前要翻新“壕子”顶棚,清理地面的杂物,为马上到来的“韭根入‘壕’”做好提前准备。
“每年我们都要翻新‘壕子’,首先把旧顶子拆了,把地面清理干净,晾晒几天,然后用今年的玉米秸秆铺在顶部的木头上,再用土培上,如增加‘壕子’空间,还要起土加宽。玉米秸秆容易吸湿,每年要换新的。”该村68岁的老人刘占河说,今年他的“壕子”就扩建延长了60厘米。
“不要看这短短的60厘米,加长半米就能多入韭根。一般一个‘壕子’高1.5米、宽3.2米、长13米,入口比后面要高出2厘米,黄韭每天要晒太阳一个小时。我有2个‘壕子’,一个纯收入最低一万元。”老人刘占河说。
一排排“壕子”换了“新装”就要入韭根了。村东边一片片的韭苗长势良好,韭叶宽厚根儿壮。村民董建涛正在地里查看韭苗:“过几天我们就刨根打捆入窖了,要选取粗壮、没伤根须的作为种苗。一亩地的韭根能装进一个‘壕子’,费力费时,需要有耐心。今年我种了5亩地的韭苗,明年我要多建几个‘壕子’,扩大经营,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古法种植发扬光大。”
“12月初韭根入‘壕’后,一个月的生长期。长出小苗后,农历腊月气温下降,要在‘壕子’里面生火,黄韭在9-12摄氏度之间生存,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,温度要适当。上午不敢撩开毡子,黄韭喜黑暗无光环境。下午2时左右才能见阳光,晾开一个多小时。浇水不能多不能少,这叫软化栽培。农户从种到收,经历很多道工序,不能有半点闪失。”49岁的村民董立叶已经掌握了种植技术。
每年农历腊月廿五左右是深州黄韭的开镰日。黄韭也是老百姓走亲串户的必带品,更是农历大年三十、正月初一吃饺子用的馅料,都说吃到嘴里香气浓厚,吃完后回味无穷。
目前,东安庄、穆村、深州镇3个乡镇6个村庄种植深州黄韭,面积已达7200亩。村民在传统种植基础上又研发出盆景栽培,一个盆景能卖到90元,使传承千年的深州黄韭又一次迎来了“质”的飞跃。
“深州黄韭2019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近年来,深州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种植,作为‘一村一品’重要特色产业来抓。通过‘合作社+电商平台+礼盒+外地采购’模式销售,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”深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贺振营说。